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22年,钢铁行业以20元/吨左右利润收官,是2016年供给侧改革以来最惨淡的一年。2023年,面对疫情放开、房地产融资三条红线破局、美联储加息放缓三座大山的溶解,开局市场劲头充足,尚未开市,各品种价格纷纷高挂,兆头红火。

 

但乐观之余,还应该客观面对供需基本面,以静胜躁。

 

1、供给弹性远远大于需求弹性

 

新年开局,五大品种总库存1970万吨(钢联数据),为2016年供给侧改革以来次低,数据看供需水平尚可。但需要注意的是全行业从去年7月就进入亏损期,持续整个下半年。2022年12月粗钢日产只有251.26万吨,为年内次低,同比下降9.8%。这种低产量是钢企因亏损主动部分停产所致,企业活力不足,致使库存低位,供需两弱。

 

2020年我国粗钢产量10.65亿吨,然后连续两年下降。2021年主要为政策性减产,2022年上半年政策性减产+下半年钢企主动减产,这说明粗钢产量弹性很强,如果没有政策性减产,需求再能给力,10.65亿吨并未见顶。以2022年10.13亿吨产量为基数,我国尚有超过5000万吨以上的产量能够发挥,这犹如吊在钢铁市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以令市场狼藉一片。

 

需求端从财政政策看,2022年政府发债总额9.69万亿,同比增长42.6%;2023年机构测算政府发债总额10.65万亿(其中国债3.2万亿,地方债7.45万亿。地方债中一般债0.8万亿,专项债3.65万亿,再融资债3万亿),同比增幅9.9%,增幅相对于2022年大幅下降。

 

对于货币政策,去年年底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强调,2023年货币政策“总量要够,结构要准”,货币政策力度不会小于2022年,在通胀及经济增长不超出预期的前提下有可能超出2022年。但同时也要看到,2021和2020年m2增量都是20万亿,高于2019年4万亿,但2022年m2增量为28万亿,高出2021和2020年8万亿,因此对今年货币政策的发力空间及力度需要谨慎乐观。

 

总之,需求端即使在疫情放开的条件下会有发力,但由于地方债务限制、美元加息进程尚未结束、欧美经济衰退风险等因素制约,相对于供给端弹性仍然处于弱势。

 

2、地产发力持续性有待观察

 

金融十六条结束了为期两年的三条红线,再一次激活房地产,但到底是反转还是救命尚需观察。

 

2022年我国人口出现了61年以来的负增长,年度减少85万,劳动力人口(购房主力)从2016年就开始负增长,城镇化率、人均居住面积等指标均显示房地产继续高速增长的基本条件不复存在。那么关于地产的金融政策大概率不会具备长期性,或以维稳为主。

 

日前十八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推动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主旨为扶贫搬迁与发展县域城镇化结合,促进剩余农民进县城,同时配套相关产业链解决就业。想法和初衷很好,但要考虑剩余农村人口的年龄结构及购房能力、现有的教育城镇化水平、县域经济增长及就业的持续性、大都市圈对县域经济的虹吸效应等,文件中想法能否变现,仍然需要冷静观察。

 

3、疫情的再次扰动

 

根据香港放开后数据追踪(目前只有香港集中放开与我国大陆类似),第一波集中感染后距离第二波开始的平静期只有65天,也就是感染后的免疫持续期只有两个月。第一波与第二波高峰期间隔6个月,第二波与第三波高峰期间隔4个月,而且第二波与第三波连在一起,持续时间超过200天。如果按此路径推演国内,我们在今年还要经历第二和第三波的感染,总持续时间要达到全年2/3以上。

 

第一波疫情对我们的冲击非常之大,不完全统计放开后不足两个月新冠病毒相关死亡人数已经超过7万人,愈后及后遗症相对严重,谈冠色变,避而不及。那么当第二波及第三波感染到来,对经济的影响程度伴随人们对第一波的恐惧心理可能更加严重。

 

此为,压在钢铁行业头上的新三座大山异常沉重,不容乐观,更不能放纵。政策性减产今年发生的概率不会太大,行业的运行恐怕只能自祈多福了。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话题:



0

推荐

吴秀青

吴秀青

8篇文章 97天前更新

正高级经济师,扎根于钢铁行业,讲老百姓能听懂的话,为产业助威、吹哨和呐喊。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8篇
  • 文章归档
2023年 8篇